10月15日,斯堪尼亚如皋工厂正式开业,并公布了本土化车型的官方指导价格,推出了从价格68.8万元的460 R 4✖2到77.8万元的500 R 6✖2 PRO本土化车型。

如皋工厂总投资20亿欧元,是斯堪尼亚60年来最大的海外投资,也是其全球第三个生产基地。此次开业及新车发布,宣告“公路之王”在中国实现了深度本土化,并可能成为影响未来重卡市场格局的一个重要变量。
近年来,跨国品牌重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不容乐观,前期放过“信号弹”的诸多品牌最后止步于观望,而业已合资成功的纷纷折戟,但斯堪尼亚仍坚持躬身入局,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面反映了“公路之王”的产品自信,另一方面或其独资经营方式有一定生机。

毋庸置疑,斯堪尼亚的深度本土化,将给中国重卡市场带来多重影响,如推动总量不大的、50万以上价位的高端重卡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又或者倒逼整个中国重卡产业链提升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推动中国重卡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余,将行业竞争从车辆本身的性能和价格这一产品维度,扩展到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效率、供应链响应速度和本土化服务能力等综合实力的比拼。
尽管前景看好,但未来之路也并非一片坦途。
在柴油重卡绝对的高端市场(主要为原进口重卡盘踞份额),斯堪尼亚的本土化产品是否能等同于“原装进口”,保持斯堪尼亚的全球品质。公开资料显示,斯堪尼亚要达到85% 的本土化率,这意味着需要在中国大规模采购零部件。本土供应商在成本和质量上,能否达到斯堪尼亚的全球标准,这是第一个挑战。

近年来国产高端重卡对进口重卡逐步形成替代,品质不错,价格在50万元左右,对比斯堪尼亚本土产品有显而易见的性价比优势。而且中国的运输工况相当复杂,产品的本土“适应力”还需要市场验证。如果要进行适应性的改进或开发,势必要付出不小的成本代价。此外,在服务网络和售后响应上,如何提供与国产重卡一样快捷、廉价的服务,这是第二个挑战。
作为保持战略弹性的预埋,斯堪尼亚如皋工厂通过高度模块化的“乐高式”设计,可以在同一生产线上灵活切换内燃机车型与电动动力系统,无需完全押注单一技术路线,但目前中国新能源重卡市场渗透率已突破23%。作为“后来者”,斯堪尼亚如何在新能源重卡市场,与一群反应更快、成本控制能力更强的本土对手竞争,顺利实现战略平移,这是第三个挑战。

进口重卡推崇并强调的“TCO”理念和“全生命周期价值”,虽然在中国得到了普及,但尚未被广泛理解和接受。对于绝大多数价格敏感的中国客户而言,斯堪尼亚即便降价,“全生命周期成本(TCO)”优势需要较长的运营周期才能体现。能否承担得起教育和改变整个市场观念的成本,这是第四个挑战。
斯堪尼亚将如皋工厂定位为“亚太出口枢纽”,计划投产后50%的产量用于出口到亚洲及大洋洲市场。这一战略使其业绩与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深度绑定,中美战略竞争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台海与南海的热点冲突等,都使未来出口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这是第五个挑战。
2025年奔驰重卡调整东亚业务,给斯堪尼亚留下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信息,跨国品牌要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光靠本土化生产远远不够,必须实现成本穿透,放下“技术引领者”姿态,做价值合伙人,从产品到服务,提供超预期的体验,让中国用户真正感受到本土化产品的价值,才有可能在群雄盘踞的中国重卡行业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