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事”的卡车司机越来越多了!

 

这成为许多业内人士的共识。

 

近年来,关于卡车司机与厂家之间的矛盾,通过各种信息渠道闹得沸沸扬扬,卡车司机可以说变着法的维权。

 

如果说过去,卡车司机和厂家还只是局限于售后服务方面的争执,只要厂家肯修、修好了,哪怕自己吃点亏,也就息事宁人了;遇到极端点的,最多也就是把车横在经销商或者厂商的门口,扯条幅、讨说法,结果无非也是“私了”完事。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卡车司机选择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幸运的少数派

 

比如某整车用户L师傅,因方向盘支架断裂导致车毁人伤,找厂商问责,厂商拒不承认,一口咬定是卡车司机的误操作导致事故发生。盛怒之下,L姓师傅一纸诉状将厂商和经销商一块告上法庭。最后鉴定为产品质量问题,厂家主动与L师傅沟通,提出和解条件:赔偿一辆新车,旧车所有权仍归属个人所有,伤残的妻子也获得了保险公司的理赔。

 

听起来结果是不错,但是要把过程展开了说,又是满纸辛酸泪。

 

首先,发起诉讼、法院立案只是维权的第一步,举证和等待是最痛苦的环节。举证方面,需要卡车司机证明事故是由产品质量问题所导致的,通常需要由法院通过抽签的形式、选择原告和被告都认可的第三方质检机构。

 

大部分情况下,会想当然的认为交给法院就可以了。但是,事情远远要比这复杂,因为很难判定一起事故完全就是由产品质量问题造成的。大部分由于发动机、变速箱或者管线、电路等造成的停运故障,难以实现有利的举证。而且这一举证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需要由原告也就是卡车司机来承担。这笔费用动辄五六万元,对于卡车司机无异于雪上加霜。

 

试想,他们本来就是靠跑车来挣钱,车坏了打官司,收入来源断了;而且多数卡车司机都是贷款买车,这头打着官司、没了收入,那头还得还着贷款、养家糊口,让本就捉襟见肘的日子过得更加紧巴巴。

 

更要命的是等待的过程。L师傅从起诉到最后获得想要的结果,足足花了5个月的时间。家中是因车祸受伤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妻子,身上背着债务和官司,还要和厂家、经销商派来的代表斡旋,在最终鉴定结果出来之前,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赢。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一度被重压击溃到向人下跪,央求所有一切有可能对他施以援手的人,来帮帮他。

 

不是所有人都熬得起,很多人甚至没有办法迈开“起诉”这第一步。因为随之而来的无穷尽的麻烦——奔波于法院,厂商强势的谈判压力,亲人的埋冤等等,都有可能成为压垮卡车司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只能说L师傅是少数的“幸运派”,他最终获得认定为厂商质量问题的检验报告。但是更多人没有这份“好运”——因为更多的卡车司机面临的都是“可能发生”的事故。

 

一而再的“倒霉蛋”

 

2023年B师傅火了,2024年他又火了一把。因为他买啥车啥车出问题,同行们都喊话他“下次你买啥车,提前点告诉兄弟!”

 

很多人是通过一支砸车视频认识了这个跑车的90后——一头白发的90后,“之前头发还是乌黑的,就是这几个月把头发急白的”。

 

他曾对自己的车赞不绝口:“2020年花50多万买的车,我还是选的最好的配置,AMT自动箱”。他的车身上贴着漂亮的拉花,车内的陈设也一丝不苟、干干净净,一看就是个讲究过日子的人。

 

带着媳妇一起跑车,本来是一件挺幸福的事,但好景不长,差点变成了噩梦。“第一次发现这个车有问题是在高速上,变速箱突然挂不上挡了,给我吓够呛。”B师傅从此开启了他的噩梦之旅,以旧充新换配件、来回扯皮,“光换变速箱就换了两次,最后一次换箱子还是厂家给派的工程师。刚修完活还没跑几趟,不到1个月,又坏在了半道上。厂家的工程师过来了都修不好,我还敢修吗?”

 

车不停“闹罢工”,B师傅提起往事就觉得冤:“印象最深刻的两次给我扔半道上。第一次,拉一车棉籽油送晚了,1万9的运费货主给扣下了2000。另一次,拉的一车香蕉,送晚了被扣了1500元运费。谁来管我这些损失?”

 

不停地出问题,不停地去服务站,不停地找厂家,到最后变速箱彻底“罢工”,B师傅沦为了摆设。他只得自费5万多块拉回老家。亲朋都劝他放下,试试重新生活。他于是赶着燃气车的热潮买了台市面上“顶高端的车”,刚开了两个月,厂家内部召回“整改”。

 

“这车是带病出的厂,驾驶室颠得我腰疼就不说了,整改前给油不走道,整改后给油还是不走道,气耗高得吓人,从云南跑新疆一趟多烧260公斤气,这还不如不整改!”

 

B师傅一边跑车,一边维权。他不知道究竟是买了台挣钱的车,还是找了个伺候的主。想打官司,他说咨询了律师,这种情况没出人命,并没有因为车辆故障造成实质性的人身伤害,很难判定是厂商责任,“而且我也耗不起”。

 

两头难的媒体

时间、金钱和精力都耗不起,这是大多数卡车司机面临的困局。为了速战速决,他们选择把事情“闹大”来引发关注,争取社会舆论的支持。因为他们发现卡车头部网红在遇到类似的遭遇时,总能得到厂家“更特殊的照顾”。

 

2023年全网关注的某头部网红“掉变速箱”事件,最后以车企退车退钱息事宁人。但这件事却被许多的行业人士甚至卡车司机解读为“被舆论绑架”。他们认为这并非是厂商的全责,整个事件带有某些“导演”的兴味,但厂家在网红的影响力面前妥协了。

 

既然网红卡车司机“闹大了”能退车退钱,是不是普通的卡车司机也能享受一样的“待遇”?

 

短视频平台给了无数草根一夜爆红的机会,也给了许多苦苦与厂商/经销商/服务站博弈的卡车司机们发声的通路。他们一方面自己建账号、发视频,更多的是将自己的遭遇发给有影响力的媒体或者自媒体大号。

 

拥有专业制作流程和精准用户群体的媒体下场,让卡车司机得到了安慰,但却给厂商带来了“麻烦”。无论媒体是出于什么立场发布相关内容,都会被厂商定义为“负面消息”。普通的卡车司机很难通过“闹大事”争取到自己期待的权益,因为中国人的习惯是:有问题大家坐下来,好好谈。

 

媒体的介入,即便是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态度,也对双方的心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卡车司机提诉求变得理直气壮,厂商对问题的处理变得更加审慎小心。而且“掺合进来”的媒体本身也面临着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因损害厂商名誉权吃官司,失去正在合作或者潜在的合作伙伴,甚至面临卡车司机满足诉求后的“背刺”——这种事数见不鲜。所以,能够帮助卡车司机发声的媒体实在少得可怜。

 

话说回来,在一个法治社会,固然鼓励每个人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但在卡车司机追讨公义的道路上,没有最终的赢家。一旦开始,就意味着卡车司机不可能安心跑车,厂商的品牌声誉和产品质量受到影响,作为中立者的媒体也要投入精力和金钱去捋出事情的真相。更可笑的是,鲜有人关心真相,因为大家都更愿意相信“受害论”和“阴谋论”。

 

每个人都希望河清海晏,但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作为普通人,能够期待的是卡车司机所有合理的要求都能得到积极的回应,是厂商负责认真的解决因产品质量或服务技能良莠不齐造成的车辆问题,是媒体敢说真话、敢为公义振臂、也敢承认报道中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