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是什么?斑驳的白发,佝偻的身型?相形于皮相的不堪,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墨守陈规才是真正可怖的衰老症状。人是如此,企业亦如是。
2022年,我们看到92岁的中国重汽,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生机:凭借过去4年重组改革、创新发展所积累的强大势能,目前中国重汽已成为我国重卡行业销量最高、增速最快、效益最好的企业,并且在产品布局、研发储备、智能制造、人才建设、品牌文化等领域,做好了面向未来竞争的充分准备。
青春就是不设限,迈步从头越。2022年8月30日——距离2018年9月1日谭旭光履新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已经4年,在中国重汽以“改革开新局 创新走在前”为主题的中国重汽重组改革创新发展四周年纪念大会上,谭旭光铿锵致辞,提出“中国重汽要再用3-5年的时间,挺进世界一流全系列商用车集团”。
第一个4年,中国重汽已然成就中国第一;第二个4年,中国重汽要达成世界一流。这一张张蓝图,它将如何绘就?
大刀阔斧搞改革 勇夺中国第一
如果有人问你“勇争第一”,重点是放在“勇”字还是“争”字,你会作何回答?
在“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激情文化涤荡下,中国重汽的回答是笃定且明确的:“争”成为生存和保持领先的本能,“第一”则是别无退路的一往无前。过去4年,中国重汽的每一步攀爬,饱尝艰辛甚至痛苦,但结果令人欣慰。
谭旭光说:“我们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了向高效市场化经营机制的重大跨越。”他入职中国重汽后的3个月,开启“海陆空”全方位同步改革,推动中国重汽机制市场化、业务核心化、管理精益化,为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组织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组织成员的创造性,在管理中不首先解决人这个“1”的问题,后续的所有努力都将化为虚有。谭旭光目光如炬,果敢导入“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市场化“三能”机制,全面推进高目标、高竞争、高激励的市场化考核,彻底打破“大锅饭”,真正拉开收入差距,以业绩论英雄,让中国重汽“活”起来。
在分工日趋专业化的现代化经济体制中,惟“专业”方能铸就信赖。谭旭光坚守“心无旁骛攻主业”,决绝剥离房地产、医院、幼儿园、低端零部件等非主业参股企业,累计退出企业89家,非主业资产变现90亿元现金流,集团资产负债率从70.3%降到60.2%,主辅分离,让中国重汽“专”起来。
降本增效,在采购环节推行“阳光”改革,坚决斩断利益链。通过公开透明招标,4年累计采购降本贡献251亿元,让中国重汽“好”起来。
棘手去沉疴,中国重汽步步为营、岁岁向好。2018年-2020年,中国重汽保持行业第三的同时,重卡销量从18.97万辆增至30万辆,市场占有率从16.5%增至18.5%,稳步提升;2021年,中国重汽凭借28.6万辆的销量和20.5%的市场占有率,将国内行业排名提升一个名次,至第二位。2022年上半年,在国内重卡行业断崖式下跌中,中国重汽逆势而上,以重卡销量8.87万辆和23.3%市场占有率,跃居国内重卡企业第一。
成功并未止步于重卡领域。在轻卡行业,中国重汽作为后进入者,市场占有率从重组前的12.5%提升到今年上半年的15%,从国内行业排名第四上升至第二位;重卡出口占据我国重卡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并在前7个月以创历史新高的4.83万辆和同比增长46%的亮眼业绩,遥遥领先。
“回头看四年的发展历程,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改革,在这一轮重型汽车行业‘秤砣式’垂直下行中,中国重汽将再次陷入生死存亡的泥潭。”谭旭光表示,“实践证明,无我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无敌!”
对于中国重汽而言,是“勇”成就了“争”,是“争”成全了“夺”,在成为“第一”的筚路蓝缕中,事实以无可辩驳的姿态证明了,坚定的决心和持续的付出缺一不可。
不计代价谋创新 剑指全球一流
成为第一的代价是巨大的,因为物器的锋利,是人为的,只有持续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对器物进行打磨,才能使其一直保持锐化的状态。
从一个“第一”走向又一个“第一”的代价更为巨大。尽管道阻且长,但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中国重汽一往无前的决心。
4年前的9月1日,谭旭光在任职宣布当天的第一次领导干部大会上震撼发言:“我来中国重汽是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系列商用车集团,用3-5年时间成为中国第一”。
时光轮转又一个4年,2022年8月30日,中国重汽站在了中国重卡行业的金字塔尖,而这将是下一个旅程的起点。谭旭光说:“我们用4年的时间实现了中国产品领先,要再用3-5年的时间,全面迈向世界一流梯队,成为世界顶级商用车品牌之一。”
什么是世界顶级商用车品牌该有的气场?谭旭光通过富有智慧的战略定义和战术指挥作出了布局:销量上,全系列商用车力争翻一番;品牌影响力上,中重卡率先迈向世界一流,在主要细分市场建立领先优势;产品谱系上,进一步强化轻卡、客车竞争力,坚持技术驱动、价值驱动、品牌驱动,加快导入高端皮卡、VAN车;新能源商用车上,与同行充分协同合作,在燃料电池、纯电动、混合动力等领域确保走在行业最前。句句掷地有声,条条狠辣精准,既然改革都能破釜沉舟,创新又怎会存有回头路?!
谭旭光一语警醒同道中人:“实践证明,靠购买技术生存的企业最终的结果只有‘卖身’一条路;只有靠自己拼命干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翻身’争一流!”
中国重汽坚持科技至上,用真心诚意和真金白银“赢”人才。搭建全球创新平台,畅通专家晋升通道,实施揭榜挂帅制度,重奖科技创新成果,改革4年研发投入累计100多亿元,超过之前十年总和,终于迎来了中国重汽自主创新成果的大爆发。
重塑自主高端重卡“黄河”品牌,以全球首款风阻系数0.37的全新一代高端重卡,实现了向世界一流水平的迈进;研发国内第一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黄河”牌雪蜡车;实现无人驾驶电动集卡、氢燃料电池重卡在港口等多场景的批量应用,走在了行业前列;研发全球首台日检1.2万管的移动核酸检测车,科技防疫彰显“重器”担当。
斥资150亿元建设的中国重汽“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既是中国重汽重组改革以来,坚持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的缩影;也是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重卡生产基地;更是商用车领域标杆式的数字化“灯塔工厂”,护航整车世界级卓越品质。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用一个4年,将中国重汽从危机边缘拉上高速发展的列车,敢叫旧貌换新颜;再用一个4年,在全球擦亮中国重汽品牌,让中国力量激荡于世界重卡舞台——这既是谭旭光作为中国企业家在参与全球竞争中的自信,亦是中国重汽作为中国商用车行业标杆所应追求的目标。对于这样的企业家和企业,行业必将充满敬意、共勉携行。